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沃林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 深度挖掘农业潜资源 探索三产跨界融合路

2024年04月01日  |  来源:人民视点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短板在“二产”,也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很弱。相对而言,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沃林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三产融合,“融”得不错。实践再次表明,科学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致力农业多功能开发,是农业增效的重要着力点。

滁州市南谯区沃林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4月,基地占地面积500亩,现有成员103户。合作社在生态有机蓝莓等果品种植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并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产业潜在资源,坚持探索“农业+产品+旅游+文化教育+X”的农业三产跨界融合之路,开拓农业新的增长模式。合作社蓝莓鲜果年产售量约20万斤,乡村旅游、深加工产品销售、团建培训等多元经营势头良好,带动周边近百户家庭就业、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先后被授予国家农民示范合作社、国家农民合作社500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等称号。不久前,合作社理事长梁冬梅获得了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引起中央主流媒体特别关注和专访。

——强特色树品牌,铸牢食以安为先根基。明确产业定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安徽滁州地处长三角经济都市圈腹地,江淮风水岭丘陵地带,自然生态保护好,被誉为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后花园”。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合作社理事长梁冬梅经过深入调研和市场分析,决定以“浆果之王”蓝莓为主要产品,走多元精细化农业经营模式,争取打造一个特色农业主题文化园。为确保特色和品质,合作社没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农业经营模式,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劣势,当地劳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将种植规模一直控制在500亩左右,这一样一个更有利于合作社长久健康发展的规模。十年实践证明,农业企业规模适度的稳步推进更利于抵御来自市场和自然的风险;强化农业品牌意识,为产业发展储后劲。合作社在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后即注册了“悠兰山”产品商标,制定了“以诚为本,不过度商业宣传”的推广活动方案,而是通过连续多年举办与参与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等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树企业形象;通过连续五届蓝莓文化采摘节的成功举办和积极参加各类展览评选活动,树品牌影响力;通过不定期免费游园和蓝莓树认领活动,增加客户粘度和归属感。准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站位,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与政府媒体也自然产生了宣传的共震共频。此外,合作社良好的社会形象,也为“以农产品置换为主,经费投入为辅的方式坚持固定广告定期投放,和各类互联网自媒体宣传推广活动提供很多便利条件。长期诚信的宣传,品质的坚守,让“悠兰山”品牌在滁州及周边城市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为合作社的产品“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高标准安全种植,促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十年来,合作社始终秉承农业人“食以安为先”的法律和道德操守,在管理上严控成本,在种植标准上高投入,始终坚守绿色食品种植标准,有机种植理念,通过“五统一”,即:统一技术指导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虫害防治药品采购使用,统一鲜果采收验收标准,统一仓储分捡包装销售,确保种植标准不走样。严禁使用“除草剂”“非绿色农药”,坚持使用生态有机肥料,确保品质不滑坡,仅此三项合作社就多投入300余万元,艰辛的坚守既给合作社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高收益。蓝莓鲜果在代表安徽省参加2019年度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荣获国际竞赛组金奖,2020被授予长三角绿色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在园区销售价格多年来一直稳定在60-80元/斤,比周边地区蓝莓种植园高出1-2倍的价格,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品牌、信用、安全一定会是中国农产品的未来。

——强科技重研发护环境,促“一产”增质量、“二产”增价值、“三产”增效益。讲科学重技术,促“一产”提质量。“量+质”是所有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量无质产品会被市场“拒收”,有质无量形不成规模效益。建园前几年,因国内蓝莓种植刚刚起步,品种可选择性不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和土壤气候条件下种植反应差别,种植技术成了全国蓝莓种植户生死存亡的关键。2015年合作社利用参加全国蓝莓种植产业大会的机会,本着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原则,通过组建微信群将全国150余家蓝莓种植产业经营者连在了一起,自发成立了全国蓝莓种植产业联盟,并邀请了多名国内知名蓝莓种植技术专家入群指导,即解决了专家对第一手资料掌握的需求,也解决了种植户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行业整体种植技术,降低种植成本,使蓝莓的产量与品质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合作社2016年亩产500斤左右,且蓝莓树成活率只有75-80%,经专家指导后,更换了不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品种,增加了种植垄的宽高度,2017年新种蓝莓苗成活率达到了98%;通过将每年只在冬季修剪改为夏冬两季修剪,次年产量就增加了60%,达800斤,商品果出果率也增加了25%,果品糖度也提高了1.8-2.3度。根据技术指导,2018年合作社全园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改造,并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配合技术专家对蓝莓在江淮分水岭的种植反应进行深度研究,并及时将成功的经验,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的形式向其他种植户进行免费传授;讲市场重研发,促“二产”增价值。合作社经过调研发现,消费者普遍对蓝莓的深加工产品很感兴趣,对合作社自制园区销售的蓝莓产品认可度非常高,甚至要求私人定制。为此,合作社积极联系江苏省农科院农产品研发中心及专业厂家,共同开发出品了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的蓝莓白酒、蓝莓干红、蓝莓原浆礼品盒、蓝莓果汁、蓝莓干、蓝莓酱、蓝莓月饼、汤圆等10余种蓝莓系列产品,还在农家乐中开发了蓝莓饼、蓝莓羹等网红菜肴,蓝莓“二产”产品成功走上市场,让非商品的蓝莓鲜果得到了“零损害”的利用,附加值得到三至五倍的提升;强生态重保护,成功植入“三产”旅游服务业。合作社在建设过程之中,坚持旅游景区与标准化种植同步规划,有机种植与生态环境同步打造,严控硬化建设面积,力争达到自然生态与现代农业和谐共生共荣。2019年合作社打造的悠兰山.蓝莓谷生态园成功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验收,2020年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游客20000余人,带动了节假日周边餐饮、住宿、农产品消费。

——强链条破瓶颈促振兴,实现“农业+”跨界融合发展。整合资源破瓶颈,催生农业新增长点。为了解决农业+休闲旅游受限于节假日的发展困境,合作社充分把握了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的有利时机,通过学校教育部门走访、家长学生调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调研等多种方式,深挖农业教育资源,确定了在合作社现有经营范围上叠加“农业劳动教育”业务,探索开展农业研学。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于2019年、2020年先后通过了安徽省高效节水教育示范基地、滁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验收,截至目前,已接待了5000余名中小学生农业劳动研学实践活动。农业+教育的跨界融合较好的解决了休闲农业“周一至周五”不能有效经营的困境,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时间和空间上提高了农业增值增效;村企联建谋发展,优势互补促和谐。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在政策项目、土地、劳力及农业设施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在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又略显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是企业的优势,合作社在实施劳动教育基地项目的过程中,村委会向合作社表达了村企联建的形式共同开发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项目的意愿,而合作社项目运作过程中在农业建设用地、道路规划调整等方面,也急需政府支持解决,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由村委会负责项目农业建设用地规划调整申报,双方各投资100万元用于种子、繁育、加工、食品安全四个农业科普馆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安全教育科普馆建设,产权各占50%,建成后交于合作社经营,村委会派人参与监督,合作社对村委会投入100万元建设资金,按年息5%给予保底,按盈利20%给予分红的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的成功运营,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在不到一年的运营时间里,起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在不破坏耕地、不影响合作社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既为村集体和合作社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培养了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磨炼了意志,锻炼了基本劳动技能;以农为本,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农业是国之根本,国之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发展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结构问题,已是解决许多矛盾的总病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最关键是“人”,中央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故合作社教育基地在课程设置上,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中,通过开展游美丽乡村、采自然之果、观农耕历史变革等教学活动,引导教育学生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更加热爱农村;通过农耕农事体验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学生通过劳动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增强学习工作的自信,在农耕劳作中立品践行,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养成伴随一生的良好劳动品质。始终坚持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具备劳动精神的接班人为已任。

合作社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整合本地优质农产资源,利用自身与橙心优选、苏宁小店、美团等多个电商销售平台合作的渠道,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巩固脱贫成果,筹划成立合作联社,降低生产成本,统一品控管理,进一步提高本地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多维度扩展振兴乡村新途径。

合作社理事长梁冬梅向中央主流媒体介绍了市委市政府、南谯区委区政府、珠龙镇党委政府对合作社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介绍了滁州市致公党和副主委肖雁对合作社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计国亚 陈婕 沈家云)

(责编: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