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2年重启 广州南沙龙舟赛尽显国际范

2024年06月10日  |  来源:人民视点

人民视点广东讯(记者 陆丽萍 张兆伟 通讯员 罗瑞娴 何倩蓥  报道)6月10日恰逢龙年端午,当天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之心的广州南沙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龙舟赛,32支龙舟队的近800名健儿在位于南沙城市客厅的蕉门河上奋楫争先,向近万名现场观众完美诠释了“一生要强的广东人”对龙舟竞逐是多么执着和热爱。

划龙舟是岭南水乡传承千年的民俗,南沙人划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今年冠名为“广州农商银行杯”的南沙龙舟大赛是时隔12年后再次启动的群众体育赛事,由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今年的龙舟赛升级了办赛规模和水平,设置了男子22人龙舟300米直道竞速和12人龙舟300米直道竞速两个项目。32支队伍覆盖了南沙区内十个镇街,可谓全区最会划龙舟的人,都聚集于此。南沙龙舟赛,还充分体现了其“立足湾区 协同港澳 面向世界”的定位,队员中不乏港澳青年和国际友人,比如,湾区青年队主要由在南沙创业就业的港澳台青年与内地青年共同组成,参加12人男女混合组比赛的还有不少来自俄罗斯、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外籍选手。

微信图片_20240610200503_副本.jpg

点燃“速度与激情”的龙舟赛 

上午十时,蕉门河两岸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比赛在精彩的醒狮表演中拉开帷幕。锣鼓声声中,活动嘉宾拿起朱红笔为龙头点睛,简单的仪式却寄托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现场还邀请到南沙咸水歌非遗传承人张健仔前来助阵。仪式后,两条彩龙分别亮相。一是东涌镇的彩龙,上面载有南沙典型地标建筑等内容。船上以“湾区之心 开放门户 未来之城 ”为口号,寓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和广州未来发展核的南沙,奋勇争先,勇做湾区的排头兵。东涌镇彩龙队于2014年组队,该镇彩龙曾代表南沙区七次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彩龙项目,获得一等奖。第二艘彩龙,则是大岗镇彩龙,以“古韵大岗 新质智造”为主题。

虽然当天大雨和烈日交相上阵,但丝毫阻挡不了市民观看龙舟的热情,更阻挡不了健儿们奋楫争先的劲头。水上岸上,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在南沙生活、工作多年的丁小姐是一名四川人,但她今天非常“接地气”,特意带了两只不锈钢盆前来观赛,也是广东人口中的“不锈钢pang”(如碗状的盆,更意象的表述是‘兜’),“做拉拉队肯定要有点气势,用‘不锈钢pang’来敲,也是用最纯朴的方式,更好地鼓舞参赛选手的士气”。

“各队注意”“预备”“开始!”哨声过后,参赛的各组龙舟犹如离弦之箭,选手们在整齐响亮的口号中,劈波斩浪,奋楫前行,蕉门河上演着一场水上“速度与激情”。

参加男子镇街组决赛的四支队伍的选手们在鼓声的配合和激励下奋力划桨,彼此配合默契,在波光粼粼的蕉门河水面上迅捷地滑过,船桨在水面上激起一阵阵白色的水花。决赛的几支龙舟几乎同时冲过终点,冠军和亚军时间差距不到0.3秒。最终排在第四赛道的榄核镇牛角龙舟队获得冠军,最终时间为1分11秒56。

“非常开心,我们这帮兄弟辛苦了。”榄核镇牛角龙舟队领队黄培杰说,大家一起集中训练了20多天,每天大概两个多小时,“坐到龙船上,我们就是要争第一!”

“我来自黄阁镇,这次过来为黄阁的几支队伍加油。”现场观看比赛的陈小姐告诉记者,虽然下着雨,但她还是感到非常高兴,在观看比赛过程中,选手们奋力划桨的身姿也让她印象深刻。

除了本地的市民外,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感受龙舟大赛的激情和魅力!来自海南的郑小姐受她学生的邀请特意来到南沙观赛,“这是我第一次看龙舟赛,感觉还不错。”郑小姐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她就曾来过南沙,11年后再次来到南沙发现城市建设变化非常大,“感觉南沙城市建设比较新颖、时尚,同时也有许多年轻人,非常有朝气。”

微信图片_20240610200508_副本.jpg

“立足湾区 协同港澳 面向世界”的龙舟赛

广州南沙是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方案》更是明确,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当天的龙舟赛也充分体现了南沙的国际范。

参赛的湾区青年汇龙舟队是由广州市南沙区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湾区青年汇)组织成立的一支队伍。龙舟队伍由9名香港青年、3名台湾青年以及11名内地青年组成。龙舟队成员们不仅仅是来自不同地区,也拥有着不同的背景,让这支龙舟队独具特色。

“我们队员都是来自内地以及港澳台的青年,并且大部分队员都是新手,基本没有体验过龙舟,所以这次比赛也是很难得的机会。”湾区青年队队员萧惠萍表示,能够在比赛中与南沙本地的队伍竞技感觉很新奇、刺激,希望通过参加龙舟比赛,让港澳台青年与内地青年进一步融合。

“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参加了南沙龙舟赛12人男女混合组比赛的Elizaveta Vede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外教,她表示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龙舟比赛,也很享受和队友一起参加比赛的过程。Elizaveta Vede不仅熟知端午的来历和屈原的故事,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南沙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在南沙居住了两年的Elizaveta Vede说,她很喜欢南沙。 “只要看看周围,你会看到一切都是全新的。”Elizaveta Vede说,“我认为未来就在南沙,我很庆幸能成为最早来这里的外国人之一,这样我能看到南沙的快速发展,甚至能以某种方式为南沙的发展作出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610200512_副本.jpg

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龙舟赛

“龙舟在南沙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也是南沙对外交流交往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吴家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龙舟赛中各个镇街的响应都非常热烈,且参赛选手多是二十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老龙舟队员带着新生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

“龙舟赛本身具有同舟共济、团结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与南沙扩大开放、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的要求、内涵是一致的。举办龙舟赛,是龙舟精神的生动的诠释和体现,同时也可以为南沙提劲鼓气,希望借此活动的契机,把龙舟赛打造成南沙文商旅体相融合的载体。”吴家亮说。

今年,南沙以龙舟文化为纽带,在原有赛事规模的基础上,创新融入文旅资源推介、全民健身运动、民俗文化展示等文旅体消费场景,在赛场附近配套推出“下水游龙”“美食嘉年华”等潮流时尚的体验玩法,打造一场文化交流展示和赛事友谊互助的盛会,推动大湾区旅游和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让观众感受“湾区之心”的时代魅力。

本次龙舟大赛举办地的蕉门河是南沙的中轴线,被称为南沙的“城市会客厅”,汇聚了南沙的文商旅、教育医疗、科技制造等丰富资源,串联起蕉门公园、蕉门河风光带、凤凰湖公园、创享湾等多个商圈和景区。借大赛之机,点文旅融合之“睛”。赛事主办方表示,“比赛不能只能在体育场里,要进景区、街区、商圈,更要接地气”。体育“三进”不仅将龙舟等大型赛事、体育文化带到了百姓身边,更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探索注入新活力,将体育赛事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增量,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沙积极推动水上运动的发展,大力发展帆船、龙舟、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积极推进水上运动进校园,已对南沙20多所中小学进行皮划艇、帆船培训,提升南沙青少年水上运动项目竞技实力。此外,南沙启动了“同心畅游 就在南沙”2024港澳人士游南沙系列活动,通过研学、比赛等方式,将体育赛事与商圈结合,吸引更多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体育发展。接下来,南沙区将体育赛事活动扩展至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商业中心等区域,促进体育与商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城市与体育“双向奔赴”。

走出国门弘扬中华文化的龙舟赛

南沙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传统水上运动历史悠久,区内各村落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龙舟“起龙”“采青”“探亲”等仪式活动。位于港湾街道东井村的九王庙供奉了九位在扒龙舟中各司其职的神仙,有司旗大王、擂鼓大王、敲锣大王、掌橹大王、扒船大王等。据南沙港湾街道东井村九王庙的《重修九王古庙碑记》称,“九王”原是南沙乡本地九个年轻人,他们在一次龙舟比赛中登上龙宫成了仙。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每逢五月初七,村民就会赛起龙舟,以纪念“九王”诞辰。每隔三年打醮,以求福禳灾。据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利平研究员考证,《虎门览胜》中记载了划龙舟的兄弟九人化身为九龙后,居住在新安县东面百余里的九龙山,与碑记中的东边相对应,因此碑记中的东边,指的就是香港九龙,故香港九龙一名与南沙“九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除了底蕴深厚的龙舟文化,南沙龙舟队还多次获得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冠军。此外,南沙龙舟队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龙舟的无限魅力, 曾获得2023年澳大利亚达尔文国际龙舟节标准龙冠军。(摄影  梁奕 刘伟 通讯员 舒霞 杨焱 肖伟波 佘海霞 陈钊莹)

(责编:张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