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小脚趾甲,就知你是哪里人!

2024年06月13日  |  来源:人民视点

图片 1.png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图片 2.png

人民视点山西讯(李跟喜 通讯员 范建刚)己亥立秋刚过,就接到全国晚报看槐乡的采访通知,一看日期,竟然是农历七月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在七月半离开过家乡,事情再忙,这天是必须回家祭祖的,这也是父亲在世时定下的不成文的规矩。而在父亲、长兄走了以后,我更是如此,这也是我跟他们心灵对话的时间。但是今年,我只能以另一种方式遥寄先贤了。

采访的地方在山西,从南京坐飞机到运城,然后再换乘动车到洪洞县城。别说交通不方便,县城可是通高铁的,活动偏偏跟七月半有关:大槐树中元节祭祖仪式。原以为跟我扯不上啥关系,哪知一句“问君足指果如何”让我心生狐疑。导游说:确定你是不是洪洞大槐树的子孙,看脚小脚趾甲盖儿上是否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就像是两个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看来我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我的小脚趾的指甲也是两半。我竟然也是大槐树的槐子槐孙,一次采访瞬间变身为寻根之旅。

图片 3.png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这是对发生在明代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移民事件的惨痛记忆。盛行的传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脚趾上划上一刀,作为记号。真相究竟如何,容我慢慢寻找答案。之所以出现大槐树子民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跟明朝的基本国策有关。明朝为什么要大规模的移民?跟朱元璋多疑有关吗?还真不是。元末的农民起义与统治者之间的战争致使人口剧减,生产力大衰退。朱元璋说得十分明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况且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政府组织的移民。明代的迁民活动,主要集中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这种活动还在零星的。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图片 4.png

为什么移民都把大槐树

当作自己的故乡

活动主持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常务副总何东海介绍说: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而且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把这里变成了移民服务中心,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其实,移民并不限于洪洞县人,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征集,但都是要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目的地进发。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今天,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为什么老鹳窝成了移民心中抹之不去的家乡情结?这跟移民出发的季节脱不了干系。明朝组织移民工作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主要是考虑让移民能多积攒点去异乡安家落户的费用。出发之时,前途未卜,秋风萧瑟,树叶凋落,老槐树上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移民拖家带口上路,故土难离,亲情难舍,一步三回头,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大槐树也从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定格为老家的代名词,是大槐树子孙的根,是全球各地大槐树游子心中的圣地。如今,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槐树子孙来此寻根问祖。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

回程的列车上,我还在苦苦追寻答案,我究竟是不是大槐树的子孙?景区副总经理郝文勤的一席话让我心结顿时化解。小脚趾甲两瓣不是判断是否大槐树子孙的唯一标准,毕竟这是人种基因决定的,要结合家族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习俗、家谱资料等综合考量才能确定。其实,不管你我是不是大槐树的游子,都是华夏子孙。无论是哪朝哪代从哪里迁徙而来,对自己的家乡都是热爱有加,对自己家族先贤充满敬意,对自己的祖国愈加热爱。因为家是国的细胞,国才是家之本。

(责编: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