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修定寺塔文字,品味历史厚重之美

2024年01月20日  |  来源:人民视点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文字的出现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而安阳就是汉字甲骨文的发源地,因此被称为“中华字都。”字都修定寺塔,又称唐塔。近段时间,修定寺塔因“保安讲唐塔”成为了热门话题,也成了众多旅游达人与网红打卡地。

图片 1.png

修定寺塔外观的古朴雄浑以及花砖的精美巧致易被世人所领略,而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我们慢慢的来品味。今天就从它的文字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解读。先从文保碑说起,这块碑是1982年国家确定它为国家级重要文物的标志,碑正中那四个端庄大方的“修定寺塔”四字为谁所题?他又是谁呢?

图片 2.png 

众所周知,梁思成曾是咱们国家近代的古建专家泰斗,他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发掘与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有位学生叫罗哲文,是继梁思成之后的古建大家。修定寺塔于七十年代被发现以及修缮时,他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这四个字正是拜他所题。字如塔韵,端庄大方。

图片 3.png

图片 4.png

现在咱们再来至塔前,在门券下方的门楣上有几方题记,它是历史上不同年代的文字印迹。先从上面的这一方说起,它的内容为“林虑县令杨去惑 邺县令裴邡康游古,咸通十一年五月八日同题。”咸通是唐代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的年号,所使用时期为公元860--874年, 在位15年。也就是说公元870年,林县和邺县的两位县令相约来这儿游览,兴致所及让人刻下了诸如到此一游的题记。那时此地早已成为古迹,按常理一、两百年不能称古,三、五百年后方才为古,何况他俩身为县令,科举出身,用字不会不斟字酌句。因此往前首推三百余年,恰属北齐时代,也正好与唐碑所记北齐所建时代相吻合。

图片 5.png 

上面这方题刻为三个时代所留,左边这一则隶书内容为“王���弟绹同瞻礼,政和丙申岁旦日书,崔世长刊。”政和年号为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意为王���和弟弟王绹两人于公元1116年正月初一一同来观塔礼拜,崔世长所题刻。至于弟兄二人当初是何身份?无从考证,但从名字看出取字讲究,绝非寻常百姓,不然也不会刻石留名。

图片 6.png

中间一则楷书内容为“朝奉大夫 安阳县令陈高游礼修定寺宝塔,时 天德庚午十二月十一日。”天德为金代第四任皇帝海陵王完颜亮的年号,意为公元1150年12月11日安阳县令陈高来宝塔观礼朝拜。

图片 7.png

最右一则内容为“大功德主,银青光禄大夫,前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摄相州刺史仍充本州防御使,上柱国 苻。”。这是一段无年代落款的苻姓官员对修定寺的大额捐资修缮。根据这一长串的官职勋位以及在相州履职经历,可以推断他为中唐时期魏博节度副使苻令奇(公元704-782年)。魏博节度使治所属今河北大名,下辖含相州在内的七个州。因节度使田悦反叛,被唐将马燧败于洹水(今安阳),苻令奇就让儿子苻璘带领一支人马归唐,因此惹怒田悦,被田所杀。又因“防御使”一职为安史之乱之后才有所设,据此更应为苻令奇,较上方“咸通十一年”还要早约百年。只因宋金两则题记把该题记内容磨掉,才让我们大费周章寻求真相。

图片 8.png

另外我们再来看该则内容中“刺”字的写法,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元次山碑》中的“刺”字写法一致,说明所处同时代的颜真卿和苻令奇,他们那时习惯于这种写法。

图片 9.png

最后在东边门框石柱上,边缘一条隆起的石刻花纹中若隐若现又有一行字刻“安阳县令郑陆”,无年代落款,经查阅资料,无从考证。也许门楣正中已被人先,只能悄悄隐立于一旁,与千年古塔岁月相守了。

图片 10.png

“保安讲唐塔”之唐塔保安李学军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而这些文字是否就像古塔微微张翕的嘴巴,在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桑岁月呢?(文图/李学军 编辑/许新法)


(责编: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