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组分水性环氧改性水泥”顺利通过科技查新报告 填补行业空白

2023年10月17日  |  来源:人民视点

日前,北京涂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建筑装饰用低碳环保胶凝材料——“单组分水性环氧改性水泥”,通过了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科技查新报告。查新报告显示,在所列国内外公开文献检索范围内,除北京涂石申报的“单组分水性环氧改性水泥”项目外,未见相同的国内外公开文献报道,该项技术有望推动中国基础建材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据公开资料显示,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材行业最大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跟踪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建材科技前沿动态,为全国建材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图片 1.png

△ 单组分水性环氧改性水泥科技查新结果

核心团队潜心研究十余年 突破卡脖子技术

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相关技术顾问介绍,在环氧树脂等聚合物高分子砂浆的国产化研发、生产、应用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某些特色产品还被列入中科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外卡脖子科技产品名录。环氧树脂建筑化材属于国家战略物资,其中不乏高科技、高新技术产品。国产核心技术的突破,就是我国环氧树脂建筑化材的总体突破,就能为我国基建项目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基建用环氧树脂材料曾被人们误解为技术要求最少、成本价格最低、用量最少的产品而长期不被重视,后来随着中国基建的高速发展大量高价进口,国内一些企业见势一哄而上,产能过剩,低价恶性竞争,品质无法保证,缺乏高端环氧树脂产品,造成在重大项目中国货不敢用、不想用的困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高端环氧树脂产品国产化才是唯一出路,我们不能让华为、中兴事件在中国最具优势的基建项目上重演。北京涂石技术研发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于今年5月在单组分水性环氧改性水泥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通了树脂基胶凝材料和水泥基胶凝材料的边界,液固物相改变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物化性能,目前已经实现产品化量产,受到市场广泛好评,关键技术指标已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单组分(SC)”在今年8月已被列入《水性环氧改性水泥地坪》建材行业标准。

图片 2.png

△ “无机环氧”检验报告

由液态多组分到固态单组分 技术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北京涂石的技术团队负责人介绍说,单组分水性环氧改性水泥(因其防火等物化性能更接近无机材料故以下简称无机环氧水泥)属于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用干粉胶凝材料,可作为通用的建筑基材替代传统水泥和水性环氧等材料。无机环氧水泥运用聚合粉化技术,将多组分的水性环氧改性水泥制成单组分水固化的固态粉料,可作为新型水泥使用。无机环氧水泥粉料接触水后充分溶解,固化反应和水化反应同时进行,实现多种胶凝材料交联固化相互贯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维整体结构。

无机环氧水泥整合了树脂基胶凝材料和水泥基胶凝材料的诸多优点,具有机械强度高、固化期短、附着力强、耐磨、耐候、抗渗、A1级防火、防静电、不发火、不怕水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结构表面致密光泽、呈现玉石质感。

无机环氧水泥实现了物相由液态多组分到固态单组分的技术突破,更加低碳环保,储运便捷,加水即用,施工性好。其防水透气的特性,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材料在潮湿混凝土表面施工难、使用寿命短的难题,可作为水下不分散材料应用在水电大坝等水下作业环境;本征型防静电特性使其在电子能源、化工医药、国防军工等有防静电、防爆功能要求的行业发挥独特的作用;机械强度高和表面致密美观的特性,适用于建筑结构加固、内外墙涂饰、地坪涂装、装饰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等场景。

无机环氧水泥在工程现场加水搅拌即可使用,交联固化反应后的建筑构件表现出的机械强度等性能,优于多组分水性环氧改性水泥材料;其主要的物化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有机交联反应型聚合物水泥复合地坪涂装材料(JJ)的技术指标(详见《地坪涂装材料》GB/T 22374-2018)。无机环氧水泥借鉴了“CPU超频”的技术原理,充分激发出环氧材料的潜能,尤其在本征型防静电、A1级防火、绿色环保、不怕水等方面超越了多组分聚氨酯材料,实现弯道超车。

 绿色低碳的技术路线 多款终端产品可实现量产

多组分树脂基材料的聚合粉化技术是一条业内未曾走过的路,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是科技的“无人区”,从绿色低碳的技术发展路线来看,以干粉形式呈现的单组分无机环氧水泥显然对环境更加友好,更符合绿色施工的理念。

基于单组分无机环氧技术的日益成熟,北京涂石携同业内有识之士共同推动多种应用场景和终端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了以无机环氧水泥、干粉ECM环氧树脂砂浆、无机环氧薄涂、无机环氧自流平、无机环氧磨石、无机环氧水下不分散材料等产品为支撑的涂石1号产品体系。目前,涂石技术团队又将目标转向了聚氨酯、聚脲等材料粉化技术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北京涂石面对挑战,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突破常规技术边界,开辟全新的技术领域,为建材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中国智造服务世界。

(责编:余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