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文化的“播火者”

——记中国防腐历史博物馆创办人李现修

2023年12月09日  |  来源:人民视点

他16岁投身防腐事业,至今已经40多年,多次攻克防腐技术难题,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防腐蚀领域技术专家;

他潜心钻研防腐历史文化,搜集防腐史料器具,创建了唯一的中国防腐历史博物馆,受到了中国腐蚀控制技术协会的充分肯定。

他就是李现修,河南省四海防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防腐历史博物馆创办者。

图片 1.png

善于创新,他是腐蚀控制的实干家

防腐就是通过采取物理防腐、化学防腐、电化学防腐等各种手段,保护容易锈蚀的金属等物品,以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防腐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在与防腐进行着斗争。中国腐蚀控制技术协会党总支书记、国际(ISO/TC156/SC1)中国专家组驻会组长任振铎说,腐蚀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项特殊性而伟大的工程。

图片 2.png

防腐行业对于很多人是陌生的,但对于李现修,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李现修出生于黄河滩,自小家里生活穷困,自强不息的他中学毕业后就随乡人外出搞防腐,他认真学习,钻研技术,学习施工管理,很快就成长为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从16岁开始涉足防腐行业,18岁拥有了自己的防腐施工工地。在他长达四十年的防腐工程施工生涯中,他攻克了很多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987年,在辽宁凌源钢铁公司对5万立湿式煤气柜防腐采用不停产作业,对气柜外壁采用封闭式喷砂除锈涂刷防腐,让居民区不停气正常生活,周边无污染,受到了辽宁省科技委员会的表彰。1993年,南阳油田小口径ø25注水管内壁防腐,他采用了自己改造的喷涂机,对ø25的小口径管道进行喷砂处理涂漆防腐工艺,得到了中原油田总部的赞扬。2000年,中石化南阳二机装备集团与国外签订的大型海洋井架、钻机车辆,由于防腐技术差,货物在海上运输期间就脱落漆膜,造成中方严重经济赔偿。他承包后采用钢铁基面热喷锌,表面镀铝的技术工艺并保证10年无质量问题,受到了印度和德国专家的好评与认可。2005年,山东省路桥总公司与美国签订钢结构桥梁交接头垫防腐,原来为冷镀锌防腐,结果使用期短,李现修采用了金属热喷涂工艺和喷镀耐蚀合金工艺。经专家论证,使用寿命长达25--35年,得到了用户的赞美。至今美国部分桥梁接垫的防腐还是由四海公司和山东路桥公司承包施工。

近几年来,李现修带领四海公司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参与了中国工业设备管道防腐技术标准、中国工业设备管道保温绝热技术标准、中国装配式建筑钢构防腐技术标准和钢结构防火技术标准等多项国标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获得了油漆自动喷色器、油漆调色夹缸设备、油漆搅拌调和机等7项国家专利。

潜心钻研,他是腐蚀文化的研究者

防腐改变了李现修和一些滩里人的命运,使得李现修也对防腐充满了感情。与一些施工者不同,李现修是一个有心人,在辗转全国各地的防腐施工中,每到一处,他就潜心搜集有关的防腐器具和资料。还认真钻研防腐史料,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发现长垣防腐源于上世纪50年代,整整把长垣防腐历史提前了20年。这一发现在2019年10月有2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防腐论坛上,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与认可,震动了防腐学界,使长垣中国防腐之都的地位更加牢不可撼。

图片 3.png

他还对中国防腐史和世界防腐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熟练用漆的国家,漆文化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跨湖桥的先民已经对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开始使用,经专家考证,在跨湖桥(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遗址发现的桑木弓、独木舟和陶片中均含有天然生漆。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在南方楚地取材制琴,在树林里发现一种漆树,割下树皮里的黏汁进行熬制,涂抹在琴上,发现不但外形美观,而且音色也更具美感。后来俞伯牙通过这张独居特色的琴而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名师。后人从中受到启发,尝试涂在物品及器皿上,这是漆器的开始。俞伯牙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漆祖。

李现修坚信,中国古人的防腐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祖先最早使用的铜镜,工匠们的精心抛磨不仅使铜镜可以照人,而且也是采用了抛磨防腐法。因为光滑的平面比粗糙的平面更难吸附空气中的水汽。

图片 4.png

李现修认为,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4500多年前人类就掌握了包复石灰三食土、土沥青、石赛的防腐技术。1907年国外考古学家 Borehardt 在考察埃及金塔时,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管道。它的外面包裹着一层相当厚的石灰三合土。1936年考古学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附近Khviut Rabuch 发现了一个铜质源壶,其内壁的铜芯仅仅失去光泽并无严重锈蚀,只发现其周围有生了锈的铁粉。据考证这个酒壶是公元前300年前的产品。这个酒壶的钢芯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很可能是铁保护了铜。与现代的所谓牺牲阳极保护法颇为相似。李现修关于防腐文化的研究,为防腐文化的传承推广做出了贡献。

不忘初心,他是博物馆的创办人

随着藏品和资料越来越多,对防腐的钻研越来越深,李现修发现世界上始终没有一个真正的防腐历史博物馆,决心建一座全景式展现防腐历史文化的专业博物馆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地方政府、行业领导的支持下,历经数年建设,一座宏伟壮观的中国防腐历史博物馆拔地而起。造型浑若一尊古色古香的古鼎,气势浑厚,大气磅礴。

图片 5.png

走进博物馆,就走进了防腐文化的世界。博物馆陈列的从木器、铁器、军土民建工具,从远古到民国涂装资料等3000余件防腐蚀器具及文献,有清末清初制漆调漆专用工具、清初防腐工人专用工具、清朝末期军方专用照明手摇发电机、民国初期工程建设使用工具、自古至今的防腐技术资料等,填补了世界防腐历史文化的空白。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叙述着腐蚀控制的过往与辉煌、成就与不足,记载着人类与腐蚀斗争的步伐,见证了腐蚀控制科技发展进步的足迹。

图片 6.png

2023年11月22日,由中国腐蚀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读了对李现修的表彰决定,对李现修和四海集团共给予四项表彰,对李现修对中国防腐文化的宣传推广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大会通过了关于筹建国际腐蚀博物馆的提案,决定在中国防腐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筹建国际腐蚀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将坚持公益开放,打造成防腐文化传播的平台、防腐技术研发的基地、防腐人才培养的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李现修还热爱诗词和文学创作,他坚持每日一首诗、每天一幅字,日日不辍。这些年,他出版了诗集《黄河之声》《谈天论地三百首》《海阔千诗任君游》《海阔千诗》,小说《商海弄潮趣事》,在《大河报》发表《一把刷子闯天下》《中国防腐一颗星》等。他的作品,文笔简练,诗思浓郁,字里行间萦绕的是对党的深情、对祖国的热恋、对防腐文化的热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现修,这个防腐赤子,依然在为防腐事业而奔走,为防腐文化的整理传播倾尽心力,为了“世界无锈虹彩霞”的防腐梦而努力。(曹道伟)

(责编: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