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西衙寺村—绘写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年01月05日  |  来源:人民视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西衙寺村“起笔”党建引领,“运笔”产业振兴、“落笔”民生福祉,笔笔勾勒、层层渲染,绘写出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西衙寺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城东9公里,8个村民小组,共360户1780人,耕地2400亩,党员110人,村民代表40人。在探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路上,西衙寺村曾连续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河南省卫生先进村、新乡市创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2022年,西衙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6万元,成功创建全省首批“五星”支部。

“起笔”党建引领——

党委出题,支部领题,谋而后动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衙寺原村党委书记张启秀在一片盐碱地上,带领全村人治贫治碱,兴办村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有了幸福感。2020年,年轻干练、思路超前,率先走上富裕路的张小超,被推选为西衙寺村党委书记。他聚焦“五星”支部创建,抓支部、强堡垒,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4+2”工作法等,让党员和村民代表人人都进行发言,谈思路、谈看法,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推动形成聚焦“组织振兴”抓党建引领、聚焦“产业发展”抓集体经济、聚焦“美丽宜居”抓民生保障、聚焦“和谐稳定”抓乡村治理的“四个聚焦、四个抓实”工作思路。

坚持一把红旗插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必须发挥支部堡垒作用,让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先干先行、凝聚合力。西衙寺村创新建立“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治共建”议事决策联结机制,实行“首席服务官”制度。村两委细化责任、做出承偌,牵头“揭榜挂帅”,选派代表外出学习、组织党员联户问需,通过“事不隔天、全程代办”的保姆式服务,带动村民共促产业振兴、共建美丽家园。

“运笔”产业振兴——

稻谷飘香,项目为王,融合发展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西衙寺村整齐划一的楼房前、宽阔整洁的大道上、平时喧闹的文化广场,到处都晒满了金灿灿的稻子。在西衙寺村集体的直播间里,部分村民以“网红”志愿者的身份,化身家乡“推荐官”,向全国人民推介着原阳的品牌大米“黄金晴”。张小超说,“我们这里是‘黄金晴’的主产区。我们不仅要邀请专家为村民提供种稻技术指导,还要为村民提供抢收、晾晒服务。这段时间天气晴朗、光照很足。让大家及时把稻子晾晒好、归进仓,就保住了收成,就能让粮食安全的碗里盛满自己的粮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基础在于项目支撑。一方面,西衙寺村整合水稻资源优势,推动村级农业经济合作社与金八素米业有限公司等进行绑定,引进优质品种,提升大米加工能效,积极打造精品稻米产业园。另一方面,西衙寺村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土地入市、场地出租等方式,积极创建太平镇返乡创业园区,先后引进上市公司天康宏展等19家规上企业入驻,走出了一条“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活”的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子。

原阳县政府副县长、太平镇党委书记李燚说:“乡村振兴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员外流多、空心村现象严重。西衙寺村强弱链、创新链、建商铺、强企业,坚持融合发展,不仅没有出现人员外流,还为附近和其他地方的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已达近6000人。”

“落笔”民生福祉——

擦亮面子,做实里子,夯实底子

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村里年年有分红、家家有地种、人人有活干,群众“腰包”就鼓起来了,建设美丽家乡的劲头也更足了。西衙寺村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将村内巷道分类美化绿化,不仅打造出“一巷一花、一巷一景”,还在村前村后建设了2个既能赏景又能健身的游园,秀出了新颜值,展现了新活力,处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给谁看的,而是要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增加福祉,当排头兵、做主力军。在擦亮“面子”的同时,西衙寺村更注重做实“里子”、夯实“底子”,坚持将每周四定为志愿活动日,充分发挥党员群众力量,利用党员联户、红分管理,开展以人居环境为基础的志愿活动,形成长效机制。随着进行“雪亮工程”建设,大力倡树文明新风,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推行党群代表议事制度让群众当家做主,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西衙寺村探索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党群干群“双向奔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源动力”。

观大河风起云涌 察牧野细微秋毫。西衙寺村绘就的乡村图景,是河南省新乡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发挥高效统筹力、优势聚合力,深入实施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治理、乡村头雁“四项工程”集中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李吉明 刘彦坤)

(责编:李樂)